地处苦寒之地,祖上一穷二白。1917年获得独立时,芬兰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,可耕土地少到农产品仅能自给,但它却用短短的100年,发展成了“地球村”里成功的典范之一——年人均GDP超5万美元,贫富差距小,社会福利体系完善,公民工作生活平衡、幸福感高。
在推进能源转型和生态发展方面,芬兰承诺于2035年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,发布全球**循环经济路线图,在可再生能源、绿色建筑材料、水处理等循环产业中树立世界标杆。近年来,通过与中国等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成熟经验的国家合作,共同推进绿色、低碳发展。
自然给予“西苏”精神
芬兰地处欧洲北部,其三分之一国土在北极圈内, 极昼、极夜、漫漫冬日深刻影响了芬兰人的性格。这里的土地较为贫瘠,农业产出也十分有限。历**,弱小的芬兰曾长期被“强邻”瑞典或俄罗斯统治,但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芬兰人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。芬兰人有4个“S",即西苏(SISU)、桑拿浴( Sauna )和古典音乐家西贝柳斯( Sibelius )和作为圣诞老人(Santa Claus)的故乡,这些都是让芬兰人感到骄傲的文化符号。
芬兰的森林茂密、湖泊众多,岛屿星罗棋布,人与人之间容易因地理因素而产生隔离,但芬兰人却也因此习惯了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、获得安慰,其具象化的形式便是桑拿浴。人口仅有550万的芬兰有着超过200万座桑拿房,传统的芬兰人喜欢在小小的桑拿房躲避严寒、会客、就餐,连“桑拿”这个词汇也源自芬兰语。芬兰人的桑拿房常常建在冰雪覆盖的湖海之滨。炉火熊熊的小木屋内,来自广袤森林的木炭将来自地下的火山石烤得发红,水浇上去,蒸汽升腾,人在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桑拿室中出透大汗,然后打开房门,就像淬火的钢铁样头扎进冰冷的自然水域中,去感受冰与火交替的**体验。
在自然的淬炼中,芬兰人创造出一个专用名词“西苏(SSU)”,芬兰语译为“坚毅与勇敢”,以表达自己的民族性格。这是种朴索坚切的精神,也是种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能力,自律、节制,将智慧和毅力作为最可依赖的资源。芬兰人对“西苏”的热爱无处不在,芬兰破冰船被命名为“西苏”号,一个深受芬兰人喜爱的糖果品牌也叫“西苏”。
战争年代,芬兰靠“西苏”精神支撑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芬兰人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,以举国之力投资教育,将最优质的人才吸引到教育体系中,推行全民免费教育,为芬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,加速了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。借助丰富的森林资源,芬兰从木材加工和造纸业开始推进工业化进程。在20世纪中后期,普遍受过良好教育的芬兰人敏锐地捕捉到电子、通信时代的到来,快人一步完成产业布局,靠木材和纸板生意起家的诺基亚就是其中的代表。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,这个转战通信行业的品牌曾在十几年间,一度占据全球手机份额超七成,如今其在5G技术及通信设备方面依旧居于前沿。
快速跻身发达国家前列后,芬兰人并未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,他们依然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,与自然万物保持着密切的连接。芬兰构建了一个高清廉指数的政府,并以高税收实现全民的高福利,以彻底消除贫困,支持普惠的高品质教育、医疗与养老。
技术创新助推绿色生态
“西苏”精神不仅体现在敢于挑战困难、勇闯科技无人区上,也表现在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热爱中。木材加工和造纸业是这个国家工业化早期的基础产业,会耗费大量木材,但可持续的森林管理保证了这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长期高于70%。早在1886年,这个国家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与环保有关的法规《 森林法》,要求林木采伐后尽快更新造林,“每砍一棵树,栽活三棵苗”已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。他们还要求所有产业使用的木材均可溯源,以禁止非法砍伐,保障了森林总量、水土保持、生物多样性及经济发展的平衡。
20世纪后期,人类渐渐意识到气候危机的严峻,环境生态保护理念日渐深入人心,一直推崇可持续发展的芬兰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先行者。1990年,芬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碳税制度的国家。近年来,这个国家又设立了专门的国家创新基金,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、社区开发使用清洁技术,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环保经验。同时,芬兰还推出绿色企业贷款,以专门支持具有环境效益的融资项目。在多项政策发力下,这个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研究,以及水、大气与土壤保护等领域取得优势技术地位,清洁技术的创新与出口也为芬兰的经济发展装上了新的产业引擎。
芬兰南部城市拉赫蒂在绿色经济和生态创新等方面堪称典范,被评为2021年的 “欧洲绿色之都”。这里汇集了众多与清洁技术有关的企业、研究机构.在可再生能源,废弃物管理与循环经济、绿色建筑和水处理、数字化与智能解决方案等领城的探索与应用卓有成效,可通过生物质能和度弃物发电满足大部分能源需求。拉赫蒂还推出全球**个人碳交易应用程序,鼓励居民减少碳排放。其固废处理技术覆盖了垃圾管理的全链条,包括垃圾的分类、收集、运输、分选、循环和重新利用,实现了垃圾资源化、能源化利用。可持续城市解决方案的向外输出,也为这个城市创造了高附加值的产业。赫尔辛基市的维基生态社区,以可持续建筑闻名,杜区建筑广泛使用材和其他环保材料,并采用节能设计,以太阳能板和地热供暖。成为芬兰绿色建筑实践的典范。另一个领环城市典范埃斯波市的废水处理率接100%,这个城市拥有先进的水处理设施和严格的水质监控系统,井通过创新技术回收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和能……
芬兰的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,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和水电。为实现2035年的“碳中和”目标,泥炭资源丰富的芬兰。将淘汰煤炭纳入国家能源与气候计划,积极发展风力、核能、绿氢等可再生能源,以推动电力、交通等领域的减排。此外,芬兰还大力推广热电联产技术,其能源利用效率全球领先。在智能电网、储能技术和碳捕集与封存等领域,这个国家也具有丰富经验。
中芬合作协力向“新”
2017年4月3日,在对芬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,习近平主席在芬兰《赫尔辛基时报》发表题为《穿越历史友谊》的署名文章,不仅赞扬了芬兰坚忍不拔的“西苏”精神,还提及“双方在创新创业、清洁能源、生物经济,北极科研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将呈现更多新亮点”
近年来。中芬两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积极合作。2022年8月,广州南沙“多位一体”微能源网示范工程作为首批中芬能源合作示范项目在广州建成投产,该工程围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、太阳能集热系统及基岩储能系统三大物城,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,建成单组容量60千瓦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,实现了高效率太阳能集热果统在分布式供能、基岩储能系统跨季节储能中的应用,年储热量达300兆瓦时。
芬兰是全球锂电正极材料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,拥有丰富的钴、镍、锂和石墨等锂电池生产的关键资源。芬当经济部和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表示,因其对原材料供应链的投资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、坚实的电池产业发展知识基础以及较高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,芬兰在全球电池材料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,在国际电池行业中具有竞争力。根据彭博社相关分析,各种信号指出,芬兰正在寻找新的投资者,以帮助它在未来5年里建立一个围绕电动汽车电池的新产业。
在电池领域,中芬之间合作充满可能,一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已经在芬兰开展投资。作为领先的电池材料制造商,2023年,宁波杉杉计划在芬兰投资13亿欧元,建设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工厂。阴极材料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的关键组成部分,2024年, 中伟股份芬兰锂离子电池阴极前驱体材料合资工厂获得环境许可证,项目建设提上日程。
未来,中芬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。按照两国政府签订的《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(2025- 2029)》,中芬双方于今年开展了更加积极务实的合作。
在能源转型领域,双方主管部门将在现有能源合作基础上加强政策对话与技术交流,鼓励创新,聚焦清洁能源、智慧能源网络、区域和工业供暖及制冷、建筑能效、能源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,将使用非化石资源能源生产作为能源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。在循环经济领域,中芬双方继续开展政策、技术、投融资项目交流,组织两国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和利益方互访和对接,鼓励在建筑、废弃物管理等领域采用新的循环经济解决方案和政策。在气候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领域,双方将共同落实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、《巴黎协定》和“昆明—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,通过多边倡议合作应对气候变化,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,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,开发更可持续的城市建设。
文章来源:《能源评论》 作者:宋炳茹